close


【劇名】รักแห่งสยาม
【英譯】Love of Siam
【中譯】愛在暹邏 / 暹邏之戀
【年代】2007
【導演】Chukiat Sakveerakul
【編劇】Chukiat Sakveerakul
【演員】Witwisit Hiranyawongkul - Mew
    Mario Maurer - Tong
    Chermarn Boonyasak - Tang/June
    Sinjai Plengpanich - Sunee, Tong's mother
    Songsit Rungnopakunsri - Tong's father
    Kanya Rattanapetch - Ying
    Aticha Pongsilpipat - Donut
【得獎】2008泰國國家電影最佳導演、最佳影片、最佳最佳女配角

2008.06.15

去年年底在泰國響噹噹的一部片。
其實另一個翻譯是叫做「愛在暹羅」的,而且感覺這個翻譯較貼近劇情,
不過2008年八月似乎要在台灣上映,公司好像還是用「暹羅之戀」這個名字。

(下涉劇情,不喜勿看)

還沒看之前泰國朋友就說,不要看桌布好像是兩男兩女,
其實故事內容主要是兩個男的愛情故事。
但其實看完全片的感想是,如果只說這部片在強調那個同性「戀」情似乎太淺薄了,
反而是夾雜著許多複雜的「愛」之中,讓這部片更具活力且更顯感人。

如果說,要問「愛」是什麼的話,全片似乎一直在不斷地提問與回答。
從開頭奶奶對過世爺爺透過鋼琴的思念開始,全片一直不斷地透過物品與行動在連接。
Mew與Tong的照片與木偶、Tong的家人從照片不斷地來認識姐姐Tang、
Ying對Mew的照片與玩偶、Tong的母親對父親從食物來表達關心、
Tong一家用藏寶遊戲表示之間的情誼...等,
甚至可以說貫串全片的音樂,可以說更是主角的Mew與Tong之間關係變化的象徵。
(另外片中亦如母親從聖誕樹的裝飾展現了態度的變換)

但片中除了不斷地鋪陳這種關係的變化之外,到Tong與Mew關係達到片中高潮時,
似乎也開始丟了許多問題出來。
片中那一段開始之後,可以看到片中的人物幾乎為深陷於各種型式的「愛」中,
或換句話說,不同的「愛」之間的相互交雜下的對抗。
如母親對於Tong的愛(這也很漂亮地劇中呈現地是轉換在對於失去女兒的愛間)、
如Ying對於Mew的愛、及如樂團之間的友愛...等。

但到後來這些不同的愛反而有了許多不同的轉化。
如Tong與Ying的互相擁抱是兩種不同型式的愛情的轉化(在對方身上找到另一個影子?)、
Tong家庭間的愛也在「女兒」的出現與離去後,用「家庭的方式」轉化...等,
到最後,似乎仍然給了觀眾一個滿意的結局。
「雖然我們不能變成情人 但不是說我不喜歡你了」據說變成泰國年輕人的經典名句。

「愛」似乎是理解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關係一個少不了的辭彙,
但這片雖然容易被歸類為同志片,但其實片中透過交織著不同的關係,
其實在說的是現代社會中不同的「愛」的交織與轉換,
雖然片子很長,但似乎也只有透過時間才能呈現出這種複雜的關係。

==

片中除了劇情鋪陳外,一些處理也相當地不錯。
一個當然是如劇名Siam所言,在曼谷的年輕人集散地Siam Square刻畫出這個故事,
很有城市中一個地區的那種地方感,尤其是對我們這種外國遊客來說更是有趣。
另外,劇中也配合劇情弄出了許多經典的場景,如兩次August的演出都值得再三回味。

劇情的安排高低起伏還蠻成功的,不是一路在賣「愛」賺人熱淚而已,
有許多劇情其實都還蠻好笑的,所以雖然片長但一點都不會感覺悶。
(還好從BKK飛SYD的飛機上看過Rak Jang(真愛),片中又多了一個笑點!)

演員部分,雖然感覺都還ok,但總覺得火候好像還不夠,
感覺情緒主要還是劇情在帶著走的,演員可能還得再加強一些吧!
大概只有覺得片中Tong的父母是感覺比較入戲的。
Mew的話雖然從眼神和動作可以感受到劇中的「愛意」,但實在是太害羞了!

==

看完之後,很可以理解為什麼這部片容易大受歡迎,
交織在現代社會中的不同關係,或許多少都觸及觀眾心中深處那個理解或未知的關係。
其實也就像片中在聽完August歌唱片公司說的,要讓作品的感情愈廣愈好。
自己在看的時候也常是一邊笑,然後一邊也常幾欲奪淚而出,
或許等在台灣正式上映的時候,也去電影院支持一下吧!

(PS.另外看完還有個問題是,不曉得為何要安排基督宗教與聖誕節在其中)


-------------------------------------------------------------------

2008.06.17

唔,Love of Siam的後座力看來真的很強耶!
看完之後的隔一天(也就是昨天),整個人全身都有些無力,
而且想到的時候都會覺得心有點酸酸的感覺啊!

這一方面跟看到覺得喜歡的作品,但是看完了就好像跟作品中故事的分離了有關。
另一方面可能也跟現在處於即將離開澳洲的時段,
雖然並不會對離開這個地方感到不捨,但對於要離開「在這個地方的自己」似仍不慣。

(下涉劇情,不喜勿看)

昨天看了一些網路上的討論再加上想了一會兒,覺得這部片還有兩個方向可以來看。
一個是這部片裡面充滿了對於「別離」的討論。
劇中從Mew爺爺奶奶的死別、Mew與Tong小時候的分別、
June與Tong的家庭的別離、Mew與Tong最後的分開...等,到處充滿了「別離」的情緒。

「別離」許多時候都是因為不得已,
死亡、家庭意外、甚或是展現為對自己的反省或是轉化為對別人的愛等,
但這部片在說的是人與人間的情誼不一定就是要「在一起」,
反而透過一些物仍維繫人與人之間的「愛」。
「雖然我們不能成為情人,但這並不代表我不喜歡你」這句話可以說是全片一個註解。

==

另外,Wikipedia稱說Bangkok Post有篇評論,
說本片是第一部泰國電影「坦白地討論年輕人的性向」的電影。
雖然不完全覺得該片的主題是同志電影,但放在這個脈絡中似仍有其地位。

泰國過去的男同志片對於「男同志」的描寫似仍似從「人妖」(Katoey)的角度出發,
所以許多過去泰國電影對於「男同志」的描述,都是從誇張的陰性特質出發。

但在這部片裡面似乎出現了些許的改變。
片中的兩個男主角並不符合過去那種所謂誇張的「人妖」特質的「男同志」。
雖然Mew也曾被Ying的父母說是Katoey,然後片中一段Mew與Tong的電話中用了女性用語。
但整體上和過去電影中出現的「男同志」是不同的。
(但可說從Bangkok Love Story就已經開始展現「陽剛」的男同志角色)

另外,Tong的這個角色似乎延續了90年代以來對於「gay丈夫」的疑慮,
雖然他在開始時交了女朋友,但也常遇到如朋友甚或到最後家人的懷疑。
(其他亦可見Metrosexual、或人妖打排球中的一個角色)

但本片最特別的似乎仍然是從青少年(teenager)的角度出發來探討,
尤其是發生在年輕人聚集地的Siam Sqaure更是一個很好的象徵,
探討在這個地區現代年輕人感情世界的複雜。
但其實說複雜,本片並未很重口味地放在對於青少年性慾的討論,
讓這個部分反而比較像《藍色大門》,單純地集中在對於認同上的自省。
(但與藍色大門不同的是,放在家庭、社會、朋友的交集之間)

在現代社會中,「性/別」與「愛」似乎是圍續著許多議題的重要觀念,
或許從Love of Siam,可以看出泰國社會對於這個議題認識上的轉換與關注。

--
啥時我才可以恢復正常一點啊,整天心裡都酸酸的也不是滋味啊!


--------------------------------------------------------------------

2008.09.30

今晚又到戲院裡面去看一次了。

雖然因為時間的關係,不得不選擇小廳而且被罵得很慘的樂聲。
不過看完出來還是一度因為眼眶有點溼溼的,有點難以言語和睜開眼睛。

第二次看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發現和心得,
對於透過許多物的意義來展現關係仍然十分有趣,但因知道大要前後對照來看更顯趣味。

語言和翻譯畢竟還是存在這一些隔闔,總覺得翻譯在有些地方還是難以完全描繪出意思。
和之前看的翻譯版本不同也讓這次的觀影有了不同的趣味。

雖然感覺後座力不像第一次看這麼強烈了,
但還是很喜歡這部時而溫馨、時而衝突、時而趣味的「愛在暹邏」。


-----------------------------------------------------------------
2008.10.13

話說今天郭佩宜老師才問我看了幾次「愛在暹邏」了?結果今晚就又去京華城看了一次。
可惜京華城的還是小廳,而且中間音樂出了幾次小問題,有些小小地不完美。
不過這次坐離螢幕比較近,可以看到「很大隻」的Pchy出現在螢幕上,也算是小滿足。

第三次看已經不是要尋找剛看時的那種新鮮感了,
反而是浸淫在那種氣氛當中的微妙感覺。
對於劇中兩個少年的情感和一些橋段,只會覺得因為熟悉而好笑。
真的能稍微為之動容的,只有堅強的Sunee阿姨,還有從開頭就超有fu的Mew阿嬤!

**

不過聽不同人的感想果然可以刺激一些不同的想法。
hseih出來除了分享她的BL達人之角色安排感想外,還講了覺得Tong根本不是真愛Mew。
後來我仔細想想,只能說「愛」是一個抽象的意象,包容著許多意義對這個辭彙的詮釋:

例如從兩位少年的「愛」出發,就絕非如《斷背山》天雷勾動地火的西方情慾能解釋:
Tong的「愛」似包含著複雜的力量:
如曼谷媒體所說的青少年對於性別/向不確定的追尋、
也可以看作是在家庭壓力下對於家庭不妥協的一種反抗式潛意識的反應、
亦或是對於童年友情在時間蘊釀下的連結、
或是對於失聯的姐姐在影像上與情緒上的一個重疊(尤其是其後透過Mew而認識June),
當然,要拿西方那套性/愛區別的模式說他是個雙性戀似乎也未嘗不可。

Mew的「愛」似乎單純許多:
當然要拿「同志之愛」這樣的標籤貼上去是最容易的,
但從片中Mew不斷在問「寂寞」為何?
又到將近片末X(業)與他的對話當中,要他不要把自己想成都沒有人關心的人中,
似乎也在暗示著Mew的這種「愛」是出現於他不斷與其他人斷裂的成長過程當中。

**

最後,我還想說透過和別人聊一聊,覺得愈能抓住一些自己比較能進入的點。
我想我還蠻吃劇中這一套「不把事情講清楚,留很多讓人想像和意會空間」的處理方式。
雖然這樣搞得「愛在暹邏」好像真的有點「愛在邏輯」了,
但似乎這樣對我來說還是最能彰顯一些美感及其關懷的方式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b25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